明月千里,人月两圆。又到了月饼刷屏人们生活圈的日子。广式、苏式、京式、滇式……各色不同的月饼演绎着各地不同的历史与风物,而随着它们各自冲出地域、广为人知,隔山跨海的人们也在同样的味道里共享欢笑与月光。
不过小烹今天为您带来的几款“月饼”,和大众印象里的或许有些不同。它们都是当地人挚爱的中秋美食,也全部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加持”,只不过这些充满了地域特色的“本土月饼”,或许还不太为“外人”知。
图/王者嵩
汾阳月饼也称“芝麻月饼”“汾阳家月饼”,是独属于山西汾阳的一种美食,以其为代表的汾阳小吃更被列入了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汾阳人过中秋节,这种外皮撒着白芝麻、内馅满是红糖果仁、看上去与烧饼相差无几的小饼必不可少,比我们熟悉的传统月饼更受欢迎。
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汾阳月饼,外表看去和传统月饼可谓大相径庭。它的直径通常在10厘米左右,厚度则有1厘米多,“体型”要比大部分月饼大多了,加上黄澄澄、金灿灿的外观,十分肖似中秋月。其外皮是用小麦粉制作的,油是豆油,加上馅料里的红糖、果仁及饼酥,这种香就集合了面之香、油之香、馅之香,主打一个原生香甜。
之所以与其他地区的月饼极为不同,原因在于起初汾阳月饼是作为一种干粮存在的,走南闯北的晋商将它带在身边,解饱的同时也能尝上一口家乡味。几百年过去,虽然如今的晋人已经不再需要依靠汾阳月饼充饥,但由它延伸出的思乡情却与古时别无二致。中秋节吃上一口汾阳月饼,望的依旧是中秋月,盼的依然是人团圆。
在广东潮汕地区,中秋佳节边冲功夫茶,边品尝别有风味的潮式朥饼,是最享受的事。
潮式朥饼属酥皮类饼食,主要品种有绿豆沙朥饼,乌豆沙朥饼等。猪油在潮汕地区被称为朥,而在制作朥饼的过程中,不论制皮还是制馅,猪油都在唱主角。在它的作用下,朥饼的润滑清甜非一般可比。于是为了“表彰”猪油的贡献,人们便把这种本土制作的、具有浓郁潮汕特色的月饼称为“朥饼”。朥饼色泽金黄鲜艳,皮酥薄脆,豆沙馅厚润细滑,口味清甜,口感更是肥而不腻,分外香浓。
广式月饼堪称我国月饼家族里的巨无霸,潮式朥饼作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款,其制作技艺入选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中秋佳节串联起的不只是一种相似的味道,更是天涯共此时的浓情。
月饼、桂花糕、栗子、螃蟹……这个中秋,你是伴着哪样美食度过的?在甘肃嘉峪关市文殊镇塔湾村,人们最爱的中秋美食说起来名字有些特别,名为烧壳子。
与这特别的名字相辅相成,烧壳子的制作过程也很有意思:将面做成烧锅大小,放在铁质的烧锅底部,盖上烧锅盖,埋在烧好的羊粪火中四面加温,直烤到表面黄亮后出锅,闻上去浓香扑鼻,尝起来又香又脆。当地人凡是遇到节日、喜庆事都要做烧壳子待客,手艺好的还可做出花卷、百叶、石榴、桃子等各色花样来。如今,嘉峪关烧壳子制作技艺已经入选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小吃也变身为促进经济增收的特色美食。今年中秋,文化加持后的烧壳子想必香甜更甚以往了。
“吃着香,咬着脆,嗝喽上来干炉味。”干炉是流行于陕西的一款圆形不发酵麦面烧饼,形如小车轮,边厚心凸中环凹下,一眼看去颇具艺术韵味。镇川干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米脂干炉烤制技艺均被列入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当地人对这样特色小吃的喜爱。
干炉制作讲究颇多,对选料、和面、上压杆、分放盐面、手托上鏊、入炉翻烤、出炉等工序要求极为严格,任意一项出了差错,出品都要大打折扣。它分为咸口干炉和甜口奶油干炉两种,共享香、酥、脆的口感以外,味道却是咸甜各异。因为色泽金黄,形状圆满,干炉历来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食品,尤其符合中秋的美好寓意。
广西合浦是中国大月饼美食之乡,著名的合浦大月饼起源于宋代,在清末逐渐兴起,凭借着皮薄馅足、松软香甜、色泽澄黄、油而不腻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2020年,合浦大月饼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熬制糖浆、腌制叉烧、调制饼皮、和馅、包制、成型、烘烤、冷却、包装......合浦大月饼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单单是馅料制作就有十几道工艺流程,其间耗时费力,对制饼人的手艺要求那是相当严格。或许非遗传承的意义就在于此吧,老手艺和老味道一代传一代,手工制作的每一枚月饼都带着制饼人的态度,那是穿越了时间长河的,坚持的力量。
校对 | 予津
点击下方封面购买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更多专题菜谱